行书“兴”字怎么写?王羲之VS赵孟頫两种写法对比

行书“兴”字的写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展现出丰富流变,尤以王羲之与赵孟頫的版本最具典范意义。王羲之的写法以绞转笔法突破篆隶束缚,字形修长而灵动;赵孟頫则承袭晋唐法度,以提按转折塑造圆润雍容之态。二者虽同源而异流,分别代表了“自然天成”与“典雅复古”的审美维度。掌握这两种经典范式,不仅可深化对行书兴字写法的理解,更能透视王羲之行书特点与赵孟頫行书风格的本质差异,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关键参照。
一、王羲之:“兴”字的革新与神韵
王羲之对“兴”字的书写,植根于其突破性的行书理念。在《圣教序》中可见,他将篆隶遗韵融入行书,中间部“同”简化为“冂”加点,左侧作两竖,右侧则一笔带过,形成标志性结构。这种绞转笔法强化了线条的节奏变化——起笔藏锋蓄势,行笔中侧锋交替,转折处如“惊蛇出草”,赋予字形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的动态韵律。
《兰亭序》中的“兴”字更印证其“一帖千面”的创作哲学。全卷二十余“兴”字无一雷同:或上横长而下点收敛,或上横短促而下两点宽放,通过收放对比原则(如“高”字上窄下宽,“兴”字上大下小)构建视觉平衡46。这种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书写,恰是其融合儒道思想、追求自然境界的艺术外化。
二、赵孟頫:“兴”字的法度与传承
作为复古派宗师,赵孟頫毕生追摹王羲之,但其“兴”字在《感兴诗并序》中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。相较王羲之的率性简省,赵体保留楷书骨架:上部左右手部结构清晰,中部“同”字以方正为主,仅以游丝连带暗示行书笔意。这种处理凸显其对晋唐法度的坚守,字形趋于横展,端庄匀称。
笔法上,赵孟頫以提按替代绞转,削弱线条粗细的戏剧性对比。起笔含蓄稳健,行笔中锋为主,收笔利落干净,通篇追求“清劲整饬”的秩序感。后世评价其字“沉着恬静”,但少一层天然灵性,恰如《杜甫秋兴诗》中的“兴”字——技法精湛却稍显程式化,可谓“法胜于意”。
三、两大宗师技法对比与临习路径
从结构到笔法,王、赵差异可凝练为三点核心对比:
动态VS稳态:王字斜中求正(如“高”字横向笔画倾斜),赵字端正平稳;
简化VS繁化:王羲之大胆省略部件(如“同”部变点),赵孟頫保留完整架构;
性情VS法度:王书随势生变,赵体严谨均衡。
对习书者而言,选择范本需匹配学习阶段:
初学者宜从赵孟頫入手,其墨迹清晰(如《感兴诗》)、笔路分明,可掌握行书兴字结构规范;
进阶者可研习王羲之刻本(如《圣教序》),体悟疏密、欹正的变化哲学,但需辅以冯承素摹本《兰亭序》理解笔锋运动59;
融合创作时,可参照苏轼行书“兴”字(上横短+下点放)或陆柬之《文赋》版本,平衡两家之长。
王羲之以“兴”字彰显革新精神,其绞转笔法与收放之道,将行书推向“技进乎道”的化境;赵孟頫则以提按转折的稳健笔意,确立可复制的经典范式。二者差异非高下之分,实为书法自然天成与典雅复古两大脉络的缩影。临习者若能在赵体的法度中筑基,再向王体的性灵处求索,便能于这“一”字间,窥见中国行书艺术的千年流变与永恒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