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石如、吴熙载篆书“色”字对比|名家小篆写法鉴赏

在清代篆书艺术中,邓石如与吴熙载的“色”字创作堪称双峰并峙。邓石如以“以隶笔为篆”的方劲浑厚重塑小篆筋骨,其再传弟子吴熙载则以“吴带当风”的飘逸流美拓展篆书意境。二者虽师承同源,却在笔法、结构、气韵上呈现鲜明分野,映射出清代碑学变革中“古朴”与“灵动”两大美学维度。通过解析这两件经典范本,既可窥见小篆弧笔技法的丰富表达,亦为研习清代篆书风格提供了关键坐标。
一、小篆“色”字的技法解构
“色”字在小篆体系中极具技法代表性:
弧笔组合:主体包含上弧(“巴”部)与下弧(“人”部)的衔接,需运用“搭接笔”技术实现转折无痕,体现“篆引”原则的等距、对称特性。
结构平衡:上下部件呈“上紧下松”布局,重心偏上,垂脚舒展。经典写法如《峄山碑》,“人”部两笔弧线需左右对称,弧度精准呼应。
线条质感:传统玉箸篆追求均匀圆劲,而清代书家通过提按节奏与金石气的融合,赋予线条生命力。
掌握此三要素,是理解邓、吴风格差异的基础。
二、邓石如篆书“色”字的朴拙之力
邓石如的突破在于将隶书方折笔意注入小篆体系:
方圆并用:如《弟子职》中的“色”字,“人”部弧笔起收处显露方截锋芒(隶意),转折处却保留篆书圆转,形成“圆中寓方”的张力。
线质浑厚:使用长锋羊毫绞锋运笔,线条如“锥画沙”,苍茫厚重。其晚期作品线质较早期更粗朴,削弱装饰性而强化书写感。
结构开张:字形纵长,但部件间距疏朗,如“巴”部留红扩张,形成“疏可走马”的恢宏气象。
康有为赞其“以隶笔为篆,直指本心”,正是对邓派篆书革新的至高评价。
三、吴熙载篆书“色”字的飘逸之韵
作为邓石如再传弟子,吴熙载在师承中转向灵动秀雅的表达:
笔法流变:代表作《吴均帖》中,“色”字采用侧入尖出笔法,起笔轻灵,收笔迅捷,弧线如“吴带当风”,柔中带刚。
结构纵势:强化纵向拉伸,重心上移至顶端,“人”部垂脚舒展如垂柳,形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韵律。
线条弹性:突破“绝对匀粗”,通过提按制造节奏。如“巴”部转笔处略细,凸显动势,但因此被评“妍媚有余而风骨不足”。
其“色”字宛如舞袖翩跹,将小篆书写意味推向新境。
四、二人“色”字的核心差异与临习要点
从技法到审美,邓、吴之异可概括为三方面:
对比维度 邓石如 吴熙载
笔法 隶意杀锋,方圆并重 行书笔意,侧入尖出
结构 疏朗开张,正大气象 纵势修长,上紧下松
气韵 浑厚朴拙的金石气 飘逸流畅的书卷气
临习建议:
邓派:用羊毫中锋铺毫,转折处稍顿显方意,搭接时藏锋无痕;
吴派:以兼毫提按造势,弧笔一气呵成,垂脚舒展忌迟疑。
邓石如以“隶笔为篆”的方拙革新,与吴熙载“吴带当风”的流美新境,共同拓展了小篆艺术的表达边界。篆书“色”字对比不仅是笔法的技术分析,更是清代篆书风格演变的缩影。二者并置,为当代习篆者揭示了小篆弧笔写法的多元可能——既可追金石朴厚,亦能求笔墨婉通,在刀锋与毫颖的交响中,汉字之美历久弥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