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小篆“色”字中有两个人?|字形背后的古代礼仪考

为什么小篆“色”字中有两个人?|字形背后的古代礼仪考

小篆“色”字由上下两个人形构成——上部是站立的人,下部是跪坐仰视的人。这种独特结构并非随意刻画,而是古代礼仪文化的视觉化凝结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释为:“色,颜气也。从人从卪”,意指跪坐者观察站立者面部神情以察言观色。这一字形记录了先秦时期尊卑礼仪的互动场景,同时也埋下了关于其本义是否源于两性关系的学术争议。通过对字形演变的解析,可揭开汉字形体与礼制规范、五色体系之间的深层关联。

一、字形解构:两人姿态的礼仪象征与学术争议

小篆“色”字的构型呈现鲜明的等级化特征:

上部站立者:象征地位尊崇的主体,代表受敬仰的对象

下部跪坐者:呈现屈膝仰视的姿态,表达恭敬与顺从

这种结构直观体现了古代“长幼有序,尊卑有别”的礼制原则。跪坐(卪)本身即是周代正式场合的标准坐姿,《礼记》明确记载了不同身份者的坐立规范。

然而关于造字本义,学界存在分歧:

察言观色说:主流观点依据《说文解字》,认为字形表现通过观察对方面色判断情绪或意图的心理活动

两性关系说:部分学者联系甲骨文、金文字形,推测其最初象征两性亲密接触,但此说缺乏甲骨文实证且被质疑为后世附会

二、跪坐(卪)的礼仪密码:从姿势到文字构件

“色”字下部的“卪”(古同“节”)是理解礼仪内涵的关键:

象形来源:卪字形如符节相合之半,象征验证身份的信物,引申为“合乎礼节”的行为规范

礼制实践:在先秦礼仪中,跪坐是祭祀、朝觐、侍师等正式场合的标准姿势。《礼记·曲礼》记载:“坐如尸,立如齐”,强调坐姿需庄重恭敬

心理映射:跪坐仰视的姿势,既是身体姿态的约束,也是心理尊崇的外化。当“人”与“卪”结合,便构成了“内心诚敬,形于颜色”的完整礼仪表达

三、本义延伸:从察颜观色到色彩哲学的体系化

“色”的本义虽聚焦面部神情,却在周代衍生出复杂的色彩象征系统。据《说文解字》统计,29个服色字被纳入“糸”部,形成七色体系:赤、青、黑、黄、白、紫、绿。这套体系被严格对应社会等级:

颜色             礼制地位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典籍例证

赤/朱           天子诸侯礼服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《诗经》“我朱孔阳,为公子裳”

黑(缁)     卿士朝服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《诗经》“缁衣之宜兮”

白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商代尊色→周代丧服      《礼记》“士不衣狐白”

紫           原为间色→齐桓公后尊贵   《韩非子》“齐桓公好服紫”

色彩的政治化使“色”字从面部表情的解读,扩展为礼制秩序的视觉符号。孔子“红紫不以为亵服”的训诫,正是对这种符号化体系的维护。

四、字形讹变:从“人”到“刀”的千年误读

“色”字形体在演变中曾发生关键断裂:

战国楚简:出现“卪”旁讹变为“刀”形的早期案例

秦简过渡:上部人形开始扭曲,会意特征弱化

隶楷定型:汉隶将跪坐者写为“巴”,站立者彻底讹作“刀”,形成今楷“⺈+巴”结构

这一讹变导致“色字头上一把刀”的俗谚流传,实则遮蔽了最初的人伦礼仪内涵。唐代佛经翻译借用“色”指代“物质世界”(如《心经》“色即是空”)时,已完全脱离其甲骨文争议,回归到《说文》“视觉可感者皆为色”的广义阐释。

小篆“色”字中的双人结构,堪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微缩景观。跪坐仰视与站立俯察的互动,既凝固了尊卑有序的仪式场景,也揭示了“察颜观色”的社交智慧。从甲骨文到楷书的讹变过程中,尽管字形从“人”误写为“刀”,但其承载的礼仪基因早已融入五色礼制与哲学体系。汉字形体如同文化化石,每一笔刻痕都是解码华夏文明的关键密钥。